今天,我们这样助养老(体验·新时代·追梦人)
2021-10-15 16:25:08来源:
孙佳在为常桂芬老人检查眼底情况。 |
|
景文欢帮助老人调试沙发旁助力扶手的高度。 |
刘建平(左二)耐心细致地为汪爷爷的伤口换药。 |
开栏的话:
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个人命运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。新时代,我们都在努力奔跑,我们都是追梦人。每一个追梦的姿态,都定格为时代的景深;每一滴奔跑的汗水,都浇灌着美好的未来。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,14亿多“追梦人”的共同奔跑,将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。
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,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本报即日起开设“体验”栏目,以“新时代·追梦人”为主题词,脚步奔向基层,镜头对准群众,图文并重、创新表达,透过普通百姓的追梦故事、奋斗故事、创造故事,反映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新探索,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。
首期“体验”走近新就业形态中养老、助老行业的劳动者,敬请垂注。
老年人能力评估督导员孙佳——
老人健康,我来打分
本报记者 邱超奕
北京的深秋,有了些许寒意。
一大早,本该轮休的北京市隆福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孙佳出了家门。自行车七弯八绕,拐进东城区东厂胡同,停在一栋老单元楼前。
同事李静早到一步。两人戴好口罩,披上白大褂,敲开一楼一户人家。
“病房里我是主任,今儿进了这门,我还有个新身份。”孙佳卖了个关子。
94岁的常桂芬老人摸索着起身,一把抓住孙佳的手。“哟!奶奶,快让我瞧瞧。”孙佳蹲下身,翻过老人手背。老人的手肿胀发红,粗大的骨节高高隆起。孙佳心疼地抚摸着,“您这手,能攥成拳吗?”
“看天儿。白天成,夜里蜷不上,阴雨天疼得贴膏药。”老人说。
“那吃饭自己能行?”听到这话,常奶奶挺起腰板:“能拿筷子,洗衣服也没问题,家里还拦着我干活儿呢!”
“这特好!平时您还可以帮着择择菜、挑挑豆子,对手有好处。”孙佳转头嘱咐老人的儿媳杨春英,“让老人家适当做点事,既锻炼活动能力,也锻炼脑力。”
几个人聊着,护士李静翻开一份老年人失能等级评定表,在“食物摄取”和“活动耐力”一栏打了0分,分数越低,意味着老人自理能力越强。这份10页的评估表,按日常活动、精神状态、感知沟通、老年综合征等大类,细分出40多项指标,通过综合打分,评估出失能等级。
“老人最近就是眼睛不太好,白内障,青光眼,视力降得厉害。您看该怎么办?”杨春英问。
孙佳拿起手电筒,轻轻托起常奶奶的下巴:“能看到光亮吗?”
“模模糊糊,看久了头还有点涨。”孙佳一听,皱起眉头,“给奶奶量量血压。”
血压、心率、血氧,李静边测边记,“多久没量血压了?”一旁的杨春英一拍大腿:“哎呀,好像还是半个月前。”
“视力下降可不单赖眼睛,高血压也是诱因,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危险。”言语间,孙佳多了几分严肃,“高龄老人必须经常量血压,稍有波动没事,但这么高不正常。”她仔细交代起观察流程——后续两天,老人睡醒后别起床,先测血压,如果还高,马上去医院。
“太感谢了!今儿给我们全家上了堂健康科普课,还排除个大隐患。”杨春英一个劲点头致谢。
从常奶奶家出来,孙佳二人马不停蹄,赶往东黄城根南街,一上午又看了两户老人。
医生、护士之外,孙佳和李静有了新的职业身份——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和督导员。像她们一样,隆福医院200多名医护人员,利用业余时间穿梭在东城区的老街小巷居民楼,定期为2000多名老人进行能力评估。
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,抓手在哪儿?”孙佳深有感触地说,评估就是个好抓手,定期给老人评估打分,既能帮广大老年人提升健康水平,也能助国家医养政策精准发力。
“只是,与全国每年新增上千万老年人相比,眼下评估师队伍还远远不够,评估质量也有待提升。我作为督导员,要做的事还很多。”孙佳说。
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景文欢——
安全助老,安心养老
本报记者 刘诗瑶
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,是个啥职业?听说带我体验的咨询师20多岁,能干好这活儿吗?
9月30日上午8点45分,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小区门口,我和安馨在家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景文欢碰面了。
寒暄过后,拔腿就要上楼,小景轻轻拉住我:“咱们8点55分再上去吧,让老人多休息一会儿。”
一句话,让我认真端详起眼前这个1996年出生的姑娘——个子高挑,笑起来两眼弯弯,说话干脆利落,穿身亮绿色的工作服,就像风中挺拔的小树。
“两位老人都是80岁左右,王叔叔的肺部不太好,阿姨有高血压……”小景边走边介绍,8点58分,按响了门铃。
去年2月,“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”正式成为新职业,咨询师根据功能障碍者的身体功能与结构、活动参与能力等因素,综合运用助行器具配置、居家环境改造等康复辅助技术产品,提高老人等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。今天,小景主要是回访。
“叔叔的理疗坚持做了吗?”“阿姨,快让我瞧瞧您新画的国画!”换鞋套、放包,谈笑间,老人最近的身心状态基本摸清了。
玄关墙边,立着一把定制换鞋凳,小景扶阿姨慢慢坐下:“晃不晃?角度需不需要改?”
此前,小景针对王叔叔和阿姨的身体功能现状、日常起居习惯,做出了康复辅助技术相关评估。量身定制的康复辅助方案中,既有预防跌倒等居家环境改造内容,也有缓慢起身、减少登高、坐着淋浴等养老保健知识,还有帮助老人树立积极养老心态的心理辅导。
“这个扶手高度再调调。”小景蹲下身子,教我一点点调试扶手上的卡尺旋钮,调好后又确认了好几遍。阿姨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,小景之前就在沙发旁装了个助力扶手。“老人久坐起身,经常眼黑头晕,膝盖承力还大,有了扶手,一拄就能起来了。”小景说。
“扶手你阿姨喜欢,我最需要的在这儿。”王叔叔领我们走到卫生间,指着喷头下方的淋浴椅说。“椅背再帮我调一下,洗澡坐着更舒服。”小景调好椅背,又仔细检查了椅子的安全性能,有没有部件破损、螺丝松动。
两位老人回忆,最初听说康复辅助服务时,心里直犯嘀咕:“有用吗?装上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身体不行了?”随着小景的定期回访、耐心讲解,老人越来越认同科学养老、预防康养的理念,康复辅具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居家用品。“我们最大的心愿,就是有尊严地、自立自理地老去,不给国家和儿女添麻烦。”
回访结束,两位老人把小景送出门,一个劲叮嘱:“孩子多吃点,不能再瘦了。”
“我之前在养老院做护理。接触康复辅助行业后,一下子找到了感觉。其实干好也简单,无非爱心和专业。”
小景说,这份职业能为老人带去安全感,让更多人知道康复辅助对养老助老的意义。“看到他们生活得安心、舒适、科学,我很快乐。”
网约护士刘建平——
上门护理,温暖到家
本报记者 杨彦帆
“有订单了,咱们中午就可以去体验!”
10月9日上午,蹲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记者,与矫形外科护师刘建平一起,接了个上门护理的新订单。
今年5月,北京世纪坛医院和互联网平台“金牌护士”签约合作,开展医护上门护理服务。患者线上下单,平台和医院审核后,再根据订单匹配护士上门护理。
“73岁,眉骨上方外伤,无缝合。换药后需要护士帮忙指导一下留置胃管后如何喂食。”仔细查看订单内容,刘建平手脚麻利地准备好了护理包,“订单距离不远,趁午休过去一趟。”
中午12点,匆匆吃过午饭,我随刘建平赶到患者家里。
“我就弄一片药的工夫,他就摔了。”汪爷爷的老伴有些自责。汪爷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,前天在家摔倒后,家人带他去医院看了急诊,今天该换药了。“老头子坐轮椅,去趟医院抬上抬下,太不容易,闺女女婿都得请假陪着。”奶奶说,幸亏孩子发现了“金牌护士”的平台,就想着下单试一试。
“您别急,我先看看情况。”刘建平换好隔离衣,弯下腰仔细查看汪爷爷的伤口,“伤口快愈合了,没什么大碍。”接下来,量伤口创面面积、碘伏消毒、换药、覆盖纱布,不到两分钟,完成了换药的流程。
“哎哟,这可太方便了,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!”奶奶连声夸赞,接着问起了留置胃管的问题,“很多注意事项都不明白,喂馄饨、面条可以吗?”
“不行!”刘建平赶忙说,“奶奶您看,这管很细,实在想吃馄饨,要用破壁机打成糊状,得一点渣都没有,还不能太稠,不然容易堵管。”
“还有一个问题,渴了怎么办?”“可以用湿棉签给他沾沾水,但别从嘴里喂水。”“那喂饭前怎么回抽?”……一会儿工夫,奶奶问了很多问题,还拿出自己准备的注射器、破壁机给护士看。
“老人在家坐轮椅,注意时间别太长,一个小时左右动一动。还要经常拍拍背,把手弓起来扣着,从下往上这样拍。”刘建平给奶奶演示。
奶奶一边仔细听着,一边点头。“下次换胃管还找你们!”奶奶挺满意。
说话间,刘建平收拾好居家护理产生的垃圾,带回医院处理。走出汪爷爷家门,已经下午1点。“1点半上班,回去正好。”刘建平说。
“中午没歇成,累不累?”我问刘建平。刘建平笑了:“还行。做了网约护士才发现,那么多居家老人都需要上门护理的帮助,我们多做一点,老人们就能方便不少,看到他们的笑容,就有成就感。”
这次上门护理,前后45分钟。刘建平盼着,今后能有更多的医院参与到上门护理中来,按照区域,就近服务,成本也能降下来,让居家养老更安心也更舒心。
版式设计:蔡华伟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10月15日 19 版)
关键词: